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如何提高艺术审美观的方法 如何提高艺术审美水平

怎样提高艺术审美观?

当然是从小开始是最好的选择,不过如果错过也还是有办法的。

大家普遍认可,人的正确三观的树立,应该是从小就开始的,同样能够确立正确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,天然从小开始效果也是最佳的,因此现在从民族教育上也有体现,以前主要提倡德智体,而现在是德智体美劳了。家长们也开始重视,不是一味的让孩子只进行文化课的培训,对于艺术类的进修更占了更大的比例,这无疑对审美的提高帮助很大。

如果小的时候遗憾的错过这样的艺术熏陶,也没有关系,由于不像人的艺术天赋是天生,幸好审美能力也称艺术鉴赏力是后天可以培养的。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技巧,来提高审美观,审美的能力。

如果要找到好的办法,就要先了解清楚审美所包含的内容,才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。

从哲学的角度来看,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。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,体现为个体性,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影响对大众心理的影响表现,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,大众所处的环境,或多或少会对大众的审美观造成影响。

如果从这方面来看,审美观的提高,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,跟上现在的潮流,这马上想到可能就是着装打扮。走在街上,那些吸引你眼球的帅哥美女们,一定是审美能力较强的,除了漂亮的脸蛋,而往往精细的装扮更能快速抓住行人的视线。所谓流行流行时髦等等,正是一种较高审美观审美能力的体现,这尤其对于年轻人,应该不是难事,或是说是更乐此不疲的美事。

当然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,包括建筑、音乐、舞蹈、服饰、陶艺、饮食、装饰、绘画等等。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。走在路上,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;坐在餐馆,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……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,我们需要审美,研究审美,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。

审美是指人感受、鉴赏、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。审审美受能力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生活体验、艺术素质和审美趣味有觉悟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,从中获得审美的能力。审美还有三个特性:直觉性,情感性和愉悦性。

所谓审美直觉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,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。这个可以说是每个人审美观最大的区别,这应该更着重审人性之美,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,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。

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,包括人的生理、理性影响与人类提高所积淀的普遍影响。这个应该容易领悟,就是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欣赏的艺术,天然审美的能力也会提高。

比如我们欣赏阿炳的《二泉映月》,二胡一拉出那缓慢、低沉而悠扬的旋律,我们如果能融入其中,立刻被激发一种凄婉哀怨的心情,仿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阑人流、月冷泉清之地。随着主题的展开,旋律慷慨激昂起来,那悲愤的控诉,不屈的抗争和孤傲的人格立刻在我们心里激起共鸣,愤怒、同情、钦佩、昂奋等诸种情感在我们胸中交织着、漾溢着、沸腾着,这就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态度。

所谓审美愉悦,是指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,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活力的追求。我们面对审美的对象,更应该放开心胸,打开心灵,尽量不要片面的先入为主,或是带着偏见,无论何样的审美对象,它总是能给大众带来审美的喜悦,只是可能是不同而已,这也是审美观的提高。

当然,这些比较抽象,其实每一种意识,都不是可以太具象表明的,如果说更实际一些的办法,自己进修一种艺术是比较好的,可以只是爱慕的学,也可以比较专业的学,由于每一种艺术即包含创造美的技巧,也有表现美的形式,还有阐述美的学说,更有追求美的意境,这对于审美的提高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。

浅析幼儿园语言教学怎样有效开展

(参考范文)

陈鹤琴先生在创立“活教育”学说时,提出“教师要活”。所谓“活”,就是指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具备活的教育想法﹑活的教学手段﹑寻找活的教材、培养活幼儿。并且我认为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,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,并对幼儿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。因此“怎样的师幼互动才是积极有效的,才是能提高幼儿的”引发了我的思索。

一、摆脱教条式意识,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

自古以来大众就提倡尊师,相反的,老师也应该尊重幼儿、爱护幼儿,尊重他们的人格,才能建立和谐、平等、相互信任的师幼关系。进而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、归属感,促进他们与老师、同伴正常交往。在生活和进修活动中,我认为我们必须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其中,才能缩短与孩子间的距离,进而激发孩子与你互动的愿望。

在小班语言活动“小兔乖乖”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,在我班幼儿已经基本掌握内容的情况下,我请幼儿表演这个故事。第一次故事中的人物我全部请幼儿扮演,我帮助幼儿念旁白。我发现情况不妙,客观缘故可能是刚入园的小班的孩子都不太敢大胆的表达,主观缘故可能是老师没有加入其中烘托出故事气氛。等旁白念完后小朋友还是没何反映,或者声音很小。于是在第二次表演时我就扮演了大灰狼,我用夸张的动作模仿大灰狼,以及用很粗很低沉的声音模仿那句“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,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”小朋友一下子就进入情境中,吓的连忙说“不开不开”。特别是当大灰狼的尾巴夹住时,我夸张的动作小朋友们觉得自己很厉害,都哈哈大笑。下面的小朋友都举手要上来。因此如果老师能以伙伴的身份参与,幼儿会积极的与你展开朋友式互动。

二、站在孩子的角度,抓住孩子的兴趣点

根据小班年龄特点,小班孩子的进修多是以游戏贯穿。孩子们也喜欢在玩中学,如果教师一味照本宣科,相信幼儿也不会按你的思路走下去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经过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,敏锐地发现存在的难题。努力挖掘隐藏在难题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本质缘故,及时调整不适应的教育教学策略,并应用于教育操作中,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及时捕捉孩子兴奋点。以幼儿的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。

在活动“猜猜我是谁”中,我请一名幼儿躲起来,发出小动物的声音,让小朋友猜是何动物的声音,接着再让小朋友猜猜谁在模仿小动物的声音。一开始我只是让一名幼儿躲在柜子后面,其余小朋友眼睛闭好,然而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会偷看,玩了两次就不搭理我了。我想可能是没有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情景,没有足够地神秘感。于是我拿来了一个屏风,这回孩子看不到了,小头探来探去的很好奇。而我就躲在后面模仿小猫的声音,当我说:“猜猜我是谁”后,孩子们想了好一会猜出来后都很有成就感。很多孩子都急着说:“我来我来”。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,我适当地调整情景,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三、借助肢体动作,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

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情感,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,更需要这样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来引起幼儿充分的进修兴趣,调动他们的高昂心情。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、有趣、形象、活泼的语言,特别是再加上一些丰盛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,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。

在语言活动“点点爱上幼儿园”中,我记得这是小班入园的第二天上的一节课。当时我本以为幼儿的心情波动比较大,上课效果应该不会太理想。然而却出乎意料,当我讲到故事中的对话时我把人物的语气模仿了出来,点点和妈妈的对话区分的很清楚。幼儿听得很认真,以及故事中点点遇到的幼儿园我都以动作的形式模仿给幼儿看,我发现小班的孩子很容易就融入情境中。我问:“点点来幼儿园的路上碰到了哪几许幼儿园?”幼儿马上能回答上来。

四、保持一种开放心态,提供宽松的进修环境

《纲要》指出:“创设一个自在、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,支持、鼓励、吸引幼儿与教师、同伴或其他交谈,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。”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。所谓开放的心态,指的是教师并不要自以为是的帮幼儿想难题,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,欣赏幼儿,走进幼儿的内心全球。

在语言活动《落叶’里面,当问到“落叶”象何?小朋友滔滔不绝的说:像下雨、像小鸟飞、像小船,更有孩子说落叶像怪兽来了一样。我也高兴地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丰盛的想象。不管孩子们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对落叶的感受,我们都应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接纳它,而不应只用传统的对不对,好不好这一标准去衡量幼儿。教师应建立、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,允许幼儿有按自己愿望进行活动的自在与选择的权利,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,与幼儿形成欣赏式互动。

在语言教学中,注重创设宽松的心理气氛,走近幼儿的心灵。在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慕。能走进幼儿的心灵与幼儿交流,便能生成出支持性的互动、欣赏式的互动、朋友式的互动、多角度和多层面等有效的师幼互动,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。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