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北朝民歌敕勒歌:传承与时代的乡愁交响

北朝民歌敕勒歌:传承与时代的乡愁交响

文|梅岱

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,“乡愁”成为一个频繁被提及的话题。乡愁,代表着一种对故乡的深切怀念,是孩提时代能够望见的山、能够触及的水,以及在心灵深处刻下的那些古老屋舍和大众曾经的生活点滴。同样,乡愁蕴含着的是故乡在我们的基因中灌注的灵魂、情感和灵魂力量。

作为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其中一个,《敕勒歌》如同一扇窗,透射出敕勒人和游牧民族的特殊乡愁。历史记载显示,东魏权臣高欢在围攻西魏的征战中,士兵们士气低落,面临惨重损失。为了激励士气,高欢在大营中召集将士,并邀请名将斛律金演唱《敕勒歌》。那一瞬间,歌声唤起了将士们心底深埋的故乡情怀,群情激昂中泪如雨下,令人动容。这一场面,慷慨悲壮,令人心潮澎湃。

《敕勒歌》不仅是一首歌,它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,是草原上的一股清新之风。小编认为‘诗经’里面,民歌被称为“国风”,而《敕勒歌》即是草原人民用马背和生活体验编织而成的诗篇,是一曲雄浑、天然的草原交响乐。可以说,这首歌较好地展现了游牧民族生活的特殊魅力与灵魂风貌。

传承至今的《敕勒歌》,其内容虽简短,却凝聚了丰盛的文化内涵。27个字的结构中,诗韵清晰且富有音乐感:“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天苍苍,野茫茫。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其中的“苍苍”“茫茫”不仅构成了图画般的视觉效果,更增添了朗朗上口的韵律美。轻轻吟唱时,天然的节奏和音调使得这首诗如同悠扬的音乐,沁人心脾。

古代诗歌与歌唱是不可分割的,音乐性成为其重要的审美标准。从《敕勒歌》的旋律和节拍来看,它不仅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歌,更是对天然和生活的真诚写照。《敕勒歌》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。它因地理位置而生、因天然景观而感、因人文情怀而传唱,每一个字句都在描绘着一个生动的草原故事。

在当代文化背景中,《敕勒歌》的影响依然深远。我们可以看到,现代蒙古族长调和各类草原歌曲中,许多元素都受到了《敕勒歌》的启发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首歌确实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,它在不同时代、不同民族的音律中,延续着游牧民族的声音与情感。

北朝时期,不乏诸如《敕勒歌》般的民歌。然而,能够被后世传颂并持续影响的作品却少之又少。尤其是《敕勒歌》和《木兰诗》,不仅展现出古代人民的情感与生活,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灵魂内核。元好问曾言:“慷慨歌谣绝不传,穹庐一曲本天然。”在他的眼中,传承的文学传统唯《敕勒歌》这一首得以发扬光大。

综观历史,《敕勒歌》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,不仅体现了游牧文化的韵味,更是对农村生活、对桑梓之地的深情回望。在现代社会中,随着大众的生活不断变化和迁徙,重拾对于乡愁的领悟,往往需要依靠这些古老的声音。《敕勒歌》作为一首浓缩了北方人民生活印记的歌曲,无疑在激励和熏陶着我们追求情感与归属的内心需求。

《敕勒歌》是北朝民歌中镶嵌的璀璨明珠,它通过对天然的歌唱和对乡情的追忆,深深触动了每一个有着乡愁情怀之人的心弦。在未来的光景中,希望这首歌能继续在文化的长河中流传下去,成为连接我们与故乡的重要纽带。

在对《敕勒歌》的更高评价之下,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中国文学的殿堂中,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重视。它不仅是北朝文化的象征,更是中华文化丰盛性的体现,是我们共同的灵魂财富。希望每一个聆听《敕勒歌》的我们,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乡愁与力量。


返回顶部